English

学者匿名评书

1999-10-2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《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》,葛兆光著,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。

对中国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姻缘进行研究,即使从严格的学科意义来说,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前辈学者如鲁迅、郑振铎、陈寅恪等人筚路蓝缕,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范式,而且在多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,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学术积累。但是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指出的那样,这一领域既是大有可为又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容回避,需要在资料与方法论等诸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。本书就是作者这一努力的新成果。

从书中的论题来看,它大部分是单篇论文的结集,然而由于作者有着明确的方法论上的优势和对学科面貌的整体把握,所以又显得前后统贯。作者对中国思想史尤其是道教禅宗思想有很深的研究,本书就体现了这一长处。宏观上把握中国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,又从具体的个案入手,宏观与微观相结合,实现了宗教思想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证互参。其中尤以论宗教与文学中理想世界与死后世界的演变为有特色。

《周易辨证》,马恒君著,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。

该书分周易源流、周易天地心——易学基础、六十四卦经解、《易传》说略四章。作者认为,《周易》推天道、明人事,自然离不开天理。同时,《周易》是观象系辞,以数推衍,也离不开象数。所谓辨证,也就是辨象证义,就是想从象上理出一头绪,搜索出卦爻辞来源的依据。

作者用辨象证义的方法,从古来解易各派中吸取与《周易》一致的内容,博采众家之长,既保留了象数派积古的传述内容,又精微地阐明了易理。在疏理了《周易》的原理、数、象的基础上,作者对六十四卦作了精辟入理的分析。各卦先依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解释卦名,正名知本。接着讲卦变和错综关系,说明卦爻运动的基本方向。随后解释卦辞、象传、大象。先对原经、原传作简单评述,紧附于原文之后。具次,以辨证标目,考订疑难词句,疏通章句,辨析卦爻上的依据,阐发易理。进而解释文辞和小象。各卦的最后一部分附有提示,结合各卦把《周易》中的难点、要点问题单提出来。全书最后一部分对《易传》作了讲解。

此书为作者毕生研易之力作,对经传字句理解精到透彻,确有真传。作者对古今易学史上极富争议的疑点一一考镜源流,依各家得失作出精当取舍,二千年史争论不休的主要易学难题,作者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。

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,郭绍虞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版。

“五四”以后,受西方思潮影响,文学批评日渐受到学界重视,中国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逐步形成。1927年陈钟凡先生出版的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当为发轫之作,1934年郭绍虞先生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(上)、方孝孺先生《中国文学批评》和罗根泽先生《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》同年出版,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重大丰收。其中尤以郭著最为系统、最为深入,堪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奠基之作。

本书初版于三四十年代(上卷为1934年下卷为1947年)此后未及重版。五十年代郭绍虞先生曾将全书作了删简,改为通行的一卷本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作为大学教材。由于受当时政治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,一卷本将旧著许多翔实的材料,细密的考订分析加以了删除,对一些重要批评家著作的评论也有一定修改,从而使新著在学术质量上有所下降。现将两卷本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重印,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全书上起先秦、下迄清代,对各种人物、文学思潮、理论范畴都作了清晰深入的勾勒清理,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轨迹。书中提出的文学观念演进、复古和文学批评完成三个时期至今仍颇具启发意义,尤其是作者将文学史与批评史紧密结合,以文学批评史来印证文学史,从而更为合理深入地解决文学史问题,知人论世,史论结合,至今已为中国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理批评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